在抗癌道路上,我們始終懷揣期待,盼望著新型抗癌藥物能不斷涌現(xiàn),為戰(zhàn)勝癌癥提供更強大的武器和更多樣的選擇。
2024年5月9日,新型PD-L1抑制劑——貝莫蘇拜單抗,經過嚴格的審核與評估,正式獲得了中國國家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(NMPA)的批準。貝莫蘇拜單抗聯(lián)合鹽酸安羅替尼膠囊及化療(注射用卡鉑、依托泊苷注射液),為初診為廣泛期小細胞肺癌(ES-SCLC)的患者,鋪就了一條全新的治療道路,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與希望。
一、 貝莫蘇拜單抗“新”升級,助力抗癌長征途
貝莫蘇拜單抗是新型人源化IgG1亞型PD-L1抑制劑,可以直接作用于腫瘤細胞的表面的PD-L1受體,阻止腫瘤細胞產生免疫逃逸,重新激活免疫細胞對腫瘤的殺傷作用。
機制強化:作為一款PD-L1抑制劑,貝莫蘇拜單抗可以有效阻止PD-L1與T細胞表面PD-1和B7.1的結合,有助于全面激活T細胞的抗腫瘤功能;與此同時,貝莫蘇拜單抗不阻斷PD-L2通路,因此可以保留自身免疫調節(jié)功能,降低免疫相關不良反應(irAE)的風險[1-3]。
結構創(chuàng)新:貝莫蘇拜單抗是采用IgG1亞型并進行Fc段改造的新型PD-L1抑制劑。
IgG1是血清和體液中含量最高的抗體,具有結構穩(wěn)定,高親和力的特點,與PD-L1蛋白結合力強,能夠高效阻斷PD-L1/PD-1信號通路;但是天然的IgG1具有較強的Fc效應,可能會引發(fā)過度的免疫反應,從而導致不可控的療效損失和irAE[4,5]。
因此,貝莫蘇拜單抗在Fc段定點改造,去除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(ADCC)及補體依賴細胞毒性作用(CDC),減少免疫相關細胞損耗,避免Fc效應對免疫細胞的誤傷或錯殺,最大限度的釋放貝莫蘇拜單抗的抗腫瘤活性,降低irAE的發(fā)生風險。
同時,人源化(即抗體在結構和功能上與人體自身產生的抗體非常相似)的設計特點進一步保證了IgG1亞型抗體抗擊腫瘤的穩(wěn)定性,減少了患者體內可能產生的免疫反應[6,7]。
二、“四重奏”聯(lián)合“新”方案,唱響生命交響曲
聯(lián)合療法是指將兩種或多種藥物,同時或交替使用,以期達到協(xié)同或加成的效果,或者減少不良反應的一種治療策略。
近幾年,隨著免疫聯(lián)合化療在ES-SCLC研究結果的推動,免疫聯(lián)合化療已經替代化療成為ES-SCLC的一線治療,盡管如此,免疫聯(lián)合化療在ES-SCLC的生存獲益仍十分有限,中位總生存期(OS)徘徊在12-15.8個月,中位無進展生存期(PFS)仍然沒有超過6個月,無法滿足ES-SCLC患者迫切需要改善生存的需求[8-13]。
既往的臨床前研究結果提示,有限的生存獲益可能歸因于小細胞肺癌復雜的腫瘤微環(huán)境,主要表現(xiàn)為免疫抑制、高血管生成及血管化[14]。基于此,預期免疫聯(lián)合抗血管生成治療,再結合標準化療將有可能產生更為優(yōu)異的效果。
研究者們這就探索出了一個新的聯(lián)合療法,即四藥聯(lián)合治療方案:將貝莫蘇拜單抗、安羅替尼、鉑類藥物和依托泊苷四種藥物同時使用,作為SCLC的一線治療。
從作用機制看,“四藥聯(lián)合”方案中,每種藥物各司其職,但又互相協(xié)同:
貝莫蘇拜單抗:抗PD-L1的單克隆抗體,可以阻斷PD-L1與PD-1、B7.1結合,從而激活免疫系統(tǒng),增強細胞毒性T細胞對腫瘤細胞殺傷功能。
安羅替尼:小分子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,對腫瘤血管生成及腫瘤生長具有廣泛的抑制作用;同時安羅替尼可以調節(jié)腫瘤免疫微環(huán)境,并通過聯(lián)合PD-1/PD-L1抑制劑促進抗腫瘤免疫反應,聯(lián)合免疫治療協(xié)同增效[14,15]。
依托泊苷和卡鉑:化療藥物,直接破壞腫瘤細胞的DNA,阻斷其生長和繁殖 。
那么,問題來了,四藥聯(lián)合方案,是否帶來令人欣喜的治療結果呢?
三、攻堅克難“新”突破,研究數(shù)據(jù)顯真章
ETER701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!這是一項隨機、雙盲、安慰劑對照的Ⅲ期臨床研究,旨在探索貝莫蘇拜單抗聯(lián)合安羅替尼及化療一線治療ES-SCLC的療效及安全性。2023年,該研究結果在世界肺癌大會(WCLC)一經報道,就引發(fā)了廣泛的關注!
研究結果顯示[16],接受貝莫蘇拜單抗聯(lián)合安羅替尼、卡鉑和依托泊苷四藥聯(lián)合方案治療的246例ES-SCLC患者,中位PFS和OS顯著高于對照組,且刷新了歷來的PFS和OS紀錄!兩組中位PFS分別為6.9個月 vs 4.2個月,兩組中位OS分別為19.3個月 vs 11.9個月!
在關注患者用藥體驗的過程中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相較于對照組治療方案,四藥聯(lián)合組三級及以上治療相關不良事件(TRAEs)的發(fā)生率并無明顯差異,更令人欣慰的是,在整個治療過程中,并未觀察到任何新的不良反應的出現(xiàn)[16]。這一發(fā)現(xiàn)不僅證明了四藥聯(lián)合治療方案在不良反應方面較為可控可耐受,更意味著患者在接受此治療時無需擔心額外的風險。這種創(chuàng)新的多藥聯(lián)合方案,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更為全面的治療選擇,同時也讓患者在治療的道路上更加安心。
四、立足當下新選擇,展望未來新篇章
貝莫蘇拜單抗、安羅替尼與化療藥物的強強結合,為ES-SCLC患者的長期生存開辟了新的道路,帶來了更多的可能與希望!這種四藥聯(lián)合的策略,為ES-SCLC一線治療譜下了新的篇章,推動了小細胞肺癌治療格局的改變,給萬千腫瘤患者及家庭點亮了抗癌道路上的明燈!
小細胞肺癌這道醫(yī)學難題,在醫(yī)學研究與新藥研發(fā)的不斷探索中,正逐步顯露新的突破。我們有理由深信,未來會有更多的創(chuàng)新方案涌現(xiàn),助力患者走向康復。
在這個變化的時代,我們鼓勵每位患者珍視當下的生活,細心感受身體的每一個變化,積極擁抱生活的每一個瞬間。嚴格遵循醫(yī)生的指導,以積極的心態(tài)面對治療,共同書寫屬于自己的生命傳奇,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!
參考文獻:
1.Boussiotis VA. et al. N Engl J Med 2016; 375:1767-1778.
2.Chen DS, et al. Clin Cancer Res. 2012 Dec 15;18(24):6580-6587.
3.Pillai RN, Behera M, Owonikoko TK, et al. Cancer. 2018 Jan 15;124(2):271-277.
4.Chen Y, Pei Y, Luo J, Huang Z, et al. Front Immunol. 2020 May 29; 11:1088.
5.Keir ME, Butte MJ, Freeman GJ, Sharpe AH. Annu Rev Immunol. 2008; 26:677-704.
6.Buss NA, Henderson SJ, McFarlane M, et al. Curr Opin Pharmacol. 2012 Oct;12(5):615-22.
7.Shepard HM, Phillips GL, D Thanos C, et al. Clin Med (Lond). 2017 Jun;17(3):220-232.
8.Su Y, Luo B, Lu Y, Wang D, et al. Clin Cancer Res 15 February 2022; 28 (4): 793–809.
9.Liu S, Qin T, Liu Z, et al. Cell Death Dis 11, 309 (2020).
10.IMpower133: Horn L, Mansfield AS, et al. N Engl J Med. 2018 Dec 6;379(23):2220-2229.
11.CASPIAN: Paz-Ares L, Chen Y, et al. ESMO Open. 2022 Apr;7(2):100408.
12.ASTRUM-005: Cheng Y, Han L, et al; JAMA. 2022 Sep 27;328(12):1223-1232.
13.CAPSTONE-1: Wang J, Zhou C, Cheng Y et al; Lancet Oncol. 2022 Jun;23(6):739-747.
14.Agnese Montanino, et al. Front Oncol. 2021 May 28:11:655316.
15.EXTENTORCH: Cheng Y, et al. 2023 ESMO #LBA93.
16.Ying Cheng, et al. 2023 WCLC OA01.03